近日太多怨氣,跟朋友聚會,開口埋口就是「萍果橙士多啤梨」。獨自一人時,又跌入低潮。既然是這樣呻呻呻,連部落格也不要去寫了。
想是冰男也看不過眼,主動走去買《run, fat boy, run》的票。好一陣我就跟他說要看這個,結果兩人到戲院看的是最新一輯蘭保。我其實只是看了半套,因為太多時間因為太血腥暴力而要閉上眼和塞着對耳,開場不到十分鐘已開始想衝出戲院,但走的時候又不能不看路,看路就不能不看到畫面,怎麼辦......
還有一個月就要出發去旅行,還特地報了名去跑馬拉松,可是我跟本沒有心情。
看了《run, fat boy, run》還是好的。雖然是想像得到的老套故事,一個麻甩佬要跑一場馬拉松去證明給前女友(還要是孩子的媽)知道:其實我不會永遠都在放棄。還有麻甩英國佬用誠意大敗財大氣粗奸角美國佬的元素,難怪電影在英國大賣。
當初想看是因為說主角要跑馬拉松(拜託,不是鐵人馬拉松,「鐵人」是「三項」賽事的一種,譯錯了!)。如果要挑電影內容與實際上的馬拉松賽、及參賽者們為長跑作準備的不協調的地方,至少想到五點,包括:
1)賽事上的精英跑手們,怎會剛巧穿同一種顏色的背心?即使是接受同一個體育用品贊助商,也有不同顏色的衣着吧?你以為他們在打籃球賽嗎?
2)精英跑手們應該不會穿那種鬆鬆的背心,而是那種超薄貼身、薄到露點的那種比賽服吧?
3)看到他們提腿跑的時候......別開玩笑了,怎會步距幅度那麼少,頻率那麼低?差點就給兩個業餘人(包括男主角)追貼?
4)......還是,導演想帶出「其實精英跑手都是一群面目模糊的人」這個訊息?
5)其實呢,不應該在比賽前幾天,才買新鞋送給朋友參賽。不過,因為主角跟他們的朋友都是一個月前才作準備的外行人,所以才這樣做吧?
另一方面,電影對玩一般人對參與長跑者的偏見或認知,倒也齊全:賽前說要儲存能量的paste dinner,用潤滑油來保護身體免受磨損(但我深信英國的婦女雜誌不會叫人用k.y.膏,而是用凡士林),加上英國似乎特別多的fancy dress running,跑手會穿着奇裝異服去比賽,通常都是為了協助某些慈善機構籌款,還有涉及跑步的電影不能少的一句對白:「the loneliness of the long distance runner」。
總的而言,也是很有誠意的電影。可以估計到主角能否完成賽事,前女友會怎樣看,但至少不是荷李活那種一場賽事完成就bingo,立即娶回愛人了那種還有全場婚禮給觀眾看完才散場的那種happy ending,主角至場還有一場「馬拉松」要跑哩。
而且對我而言,很有「分心」的作用。之前的怨氣、憂慮,好像也吹散了不少。
對了,要加上(6),馬拉松賽事後的十三個小時,計分牌還沒有給拆掉,還在等跑手過終點!
對我輩目標終點站在眼前倒塌的企鵝級跑手(只求完成,不求速度)而言,這一點實在太令人感動了。下個月的賽事,雖說有六個半小時的合理時限,但會考慮跑手的感受,參考一下這套電影嗎?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